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考古學家就像偵探,能從地層及一堆廢土中抽絲剝繭,描摹出史前人類的生命史與生活環境。透過考古,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的人類活動,以及自然與人文環境的漫長變遷,是文化公民必備素養。

  文明的提升不只靠經濟實力,更有賴文化歷史的深度。因此,本書選取近二十年重要而精采的考古案例,以闡明:文化資產的核心價值乃在認識自我與尊重多元文化;考古遺址不僅是過去送給未來世代的禮物,也是建立土地認同、社會永續經營的基礎。

本書特色

  一、更新台灣考古知識,彰顯考古文化資產的價值
  針對近期的遺址保存議題,訪談關鍵報導者,取得第一手研究資料,深入報導。

  二、回應當代環境議題
  考古學不僅回溯過去,也為當代環境永續與防災議題提供啟示。為天然災變頻繁的台灣留下千年備忘錄。

  三、以生動版面,拉近民眾與考古的距離
  從策畫、採訪到版面設計皆細膩規劃,並結合插畫、地圖、老照片等圖像資料,使考古議題通俗可親。

專文推薦

  黃樹民(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臧振華(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劉益昌(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目錄

推薦序  認識史前文化,重建多元社會/黃樹民
推薦序  建構台灣歷史必須考古/臧振華
推薦序  書寫台灣在地的大歷史/劉益昌

前言  跟著考古學家遊寶島/陳歆怡

一、尋找台灣最早人類
左鎮人風雲:自我超越的考古科學
八仙洞遺址:重訪舊石器時代長濱文化
八千歲亮島人:海角懸崖上的考古驚奇
南科遺址群:看見五千年來先民履跡

二、島嶼子民航向世界
舊香蘭遺址:製作金屬器的匠人
漢本遺址:關鍵少數的離散族群
寶島奇玉記:史前玉器流通之旅
南海玉迷蹤:台灣玉匠千里飄泊

三、先住民與漢人交會
淇武蘭遺址:蘭陽平原的國家寶藏
萬山岩雕群遺址:千古流轉的神祕圖騰
古笨港遺址:看不見的河港城市

四、守護全民文化資產
城市考古:追尋古早台中人
水下考古:揭開海底時空膠囊
文化保衛戰:當考古遺址遇上公共工程
考古慢活:出土遺物的修護整飭
 
 

推薦序

認識史前文化,重建多元社會
黃樹民 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兼人類學研究所所長


  為學術專書寫序不難,尤其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如我平常所做。不過當經典雜誌請我為本書寫序時,我不禁猶豫。我非考古學者,也從未參與實際考古發掘工作,如何能置喙一個非專業的領域?不過後來思量,若本書只是一本科普導讀的考古著作,做為一個人類學者,我應能從廣義的人類學學術角度出發,為同行們做點錦上添花的推廣工作,所以就慨然答應。但在仔細閱讀經典雜誌寄來的各篇報導後,不禁深為各期撰文作者和攝影師的精心策畫和堅毅努力所折服。經典雜誌從二○一五年十二月的二○九期開始,每月刊出一篇當代台灣考古專題報告,介紹一個新發現遺址,及其相關的過程和意義。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將這些專題報告集結成書,單獨出版。本書表面上看似一本科普導讀的入門書,介紹台灣近二十年來重大考古遺址發掘和主要發現,讓讀者了解史前文化對台灣社會、文化發展的深層意義。但這些看似零散的個案報告,卻穿綴著幾個重要的主軸,使讀者在欣賞精美的實物標本影像和古代生活模擬圖像及解說之餘,能潛移默悟出這些議題的當代重要性。這三個主軸包括:第一,如何從了解台灣史前文化傳承,來建構當代自我認同;第二,如何從現代科技發展,擴大考古知識水準;和第三,專業知識發展和社會需求之間不協調,對考古學發展的影響。以下我簡單介紹這些議題,以饗讀者。

  首先,從地理位置而言,做為東亞大陸邊緣的一個島嶼,台灣的歷史並不只限於近四百年來中國東南沿海閩、粵兩省來台開墾的漢人史。史前台灣可追溯到兩萬多年前活躍在台東海岸八仙洞的長濱文化,或五千年前台南科學園區現身的大坌坑文化,或四千年前在今台中市區安和路遺址的「安和路媽媽」。憑藉洋流交會之便,台灣不斷擁抱南來北往的海航移居者,加上一波波文化洗禮,給這片土地帶來豐富多姿且祥和的文化景觀。史前台灣展現出醇厚平實的簡易生活,自然有異於四百年歷史台灣所帶來的腥風血雨。史書上的彰泉鬥、閩粵鬥、抗日活動、國民黨威權統治等,都只是歷史沉積中的片語花絮。台灣大歷史告訴我們:其實史前先民曾做過更多、更好的選擇,建立更合宜的生活方式。對這片土地的發言權,也屬於所有曾生成、生長於斯的人,而非特定群體。多元文化台灣需要的是廣闊包容性和對文化的尊重的心襟,而非狹隘排他性基本教義派。有了這層認識,我們才有可能找出當代台灣的自我認同,重建合宜的多元社會。

  第二,考古學做為當代科學發展的產品,自然受益於現代科技進步的影響,也不斷擴大我們對史前文化的了解。出土遺物的年代鑑定、修復、分類、保存,都有賴相關學科的不斷改進、發展,提供更精準的憑據,和擴大我們對周遭環境的認識。史前氣候變遷和地質變動,如冰河時期的海平面下降,告訴我們台灣與大陸棚其他地區的廣泛連結通道。現代考古學者不但要能披荊斬棘、攀岩附壁在艱難條件下找尋遺址和發掘,他們還需擴大研究範圍,包括台灣周圍海域和離島的關係。馬祖亮島人的發現和海洋考古的發展,都為我們理解史前文化演變提供新的線索和內涵。這些方興未艾的知識領域,是未來考古學者發揮長才的沃土。

  最後,做為一個學科領域,近二十年來台灣考古學的發展,並非水到渠成,平順無波。依據科學研究方法和實證材料為基礎的史前文化研究,終究會面對現實社會的各種壓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左鎮人的年代鑑定。由於顧及地方文史工作者的信念,和特定政治社群的執著,處理本案的考古學者不得不謹慎從事、低調發言,以免涉入意識形態之爭。另一類型的壓力,則可見諸於學術進展與政府委託單位的不同需求,如漢本遺址的發掘。政府機構急於化解民怨,希望加速考古搶救工作的速度,以完成公路工程建設進度。但考古學者從文化保存的角度出發,自然不能輕易了事。雙方不同意見,就成為報章媒體的聳動新聞。而學術工作與商業團體的對立,如台中安和路遺址的發掘,更曝露出房地產商界對學術工作妨礙其營建工程進度的不滿。

  以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專書而言,本書對台灣近二十年來考古學提供了一個全面、深度的介紹。除指出重要的發現和新科技的進展外,更重要的是在這本精美製作的書中,編者及撰文者共同勾畫出一個建立台灣多元社會的願景。從歷史長河中找出如何消弭族群對立、培養多元文化包容性的氣質,是當代台灣人有待完成的目標。

建構台灣歷史必須考古
臧振華 中研院院士,中研院史語所所長


  一般人以為台灣地方小,歷史又短,比起許多文明古國來說,根本無需考古,也無古可考。即使是在學術界,也不乏懷有這種看法者。記得多年前,一位頗有名氣的學者,就曾在一個公開的場合說過:「台灣又沒有發現北京人,有什麼古可考!」這不只是對考古學的一個誤解,也是對台灣歷史的無知。

  其實台灣有文字記錄的歷史是由漢人、荷蘭人和西班牙人等殖民者所帶來的,至今短短不過四百年,然而在他們來到台灣之前,原住民早已經在這個島上生存了漫長的時間。所以,四百年的文字紀錄歷史,只是台灣歷史很小的一部分而已,而台灣更長久的人類的歷史,由於缺乏文字紀錄,其內容無從得知,就必須藉由考古學的研究來加以了解與重建。因此,台灣不但需要考古、有考不完的古,而且考古學對於台灣而言,實在是太重要了;沒有考古學的研究,我們對台灣歷史的認識,可能真的只能停留在最近四百年!

  所幸,考古學家早已認識到這一點。從十九世紀末葉開始,日本考古學者就在台灣展開了先史時代的研究,他們主要的研究目的之一就是要探索台灣原住民族的來源。在日本治理台灣的五十年間,日本考古學家作出不少重要成績,但是考古學在台灣能夠有更蓬勃的發展則是在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遷台之後。過去一甲子,台灣的考古學者雖然為數寥寥,但是他們的足跡已經遍布台灣全島各地,以及周邊各離島,並且擴及到金門、馬祖,甚而南中國海中的東沙和南沙等地。目前,考古學家依據田野中所得到的資料,已經足以建構起台灣史前文化的空間和時間架構。

  在空間方面,台灣史前文化的遺址,廣泛分布在台灣本島的各地以及澎湖、小琉球、蘭嶼和綠島等離島;垂直分布,最高達到將近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最低見於距海平面僅數公尺的海濱。平面分布,北自東北海岸,南到鵝鑾鼻公園。充分反映了台灣史前文化的豐富性,以及對於自然環境的各種不同適應。在時間方面,考古學者可以按文化內涵的演變,將台灣史前時代的人類文化區分為五個主要階段。

  這些空間與時間上的架構,不但說明了從數萬年前開始,台灣已經是史前人類所要追尋的樂園,他們在此胼手胝足,生生不息,一直延續到今日。誠如已故的著名考古學家張光直院士所言:台灣雖是「麻雀雖小」,但是「五臟俱全」,人類來到這個海島之上開拓新天地,終能創造出豐富、精彩和多樣性的文化。而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今日之所以能夠建構起台灣三萬年來的人類歷史,都必須歸功於地下出土的考古資料,以及考古學家上山下海、風塵僕僕地在台灣各地研究或搶救古代台灣人的文化遺產。

  考古資料,不僅是可以用之於重建史前時代的文化,即使是進入歷史時代,也可對歷史紀錄產生重要的補證作用。連橫編寫《台灣通史》即發現「修史固難,修台之史更難」,而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史料的殘缺散亂和疑信相參。因而,考古學研究對於歷史時代仍然有其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近來,淹沒水下的考古資料,對於台灣海洋歷史建構的重要性,也開始受到重視;水下考古學家也已經展開了調查與研究,有了豐碩的成果。

  考古資料對於台灣人類歷史的重建既是如此重要,但是令人遺憾的是,近年來卻不斷面臨各種開發建設所造成毀壞的威脅。因此,現代的考古學者,除了研究工作之外,也必須如救火隊員般,不避辛勞地投入考古遺址的搶救工作,希望能透過有系統地調查與研究,為台灣古代的歷史文化保留些許資料與證據。

  這本《考古台灣》,是集合《經典雜誌》近來所發表一些有關台灣考古工作的紀錄,編輯成專書,以向社會大眾作更廣泛的推介。目前在台灣坊間有關台灣考古工作與成果的通俗書籍還不多見,本人作為一個考古工作者,對於經典雜誌努力推廣台灣考古的用心,要表示敬佩之意。本書雖然只記錄了十處考古遺址,但是每一處的內容,都是十分精彩,分別述說了考古學家如何從殘缺破碎的考古資料中,拼湊出不同階段人類在台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故事,值得讀者用心閱讀,細細品味。

書寫台灣在地的大歷史
劉益昌 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聯合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這個世紀開始要求會員國必須要遵守「文化多樣性公約」,思考文化多樣性才是未來世界得以永續存在的條件,台灣雖然不是UNESCO的會員國,但是我們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也在二○○五年修正了獨尊中華文化的觀點,而改為多元文化,這個文化多樣性的概念,不就是台灣的史前文化具體展現嗎?

  考古遺址各有不同的豐富內涵,光看這本通俗性的考古書,就可以了解台灣從數萬年以來到當今的歷史演變過程,考古遺址不但可以告訴大家整體的台灣歷史,而且是用土地的觀點看台灣的歷史,而不是專注於某一個族群的歷史。而從水下考古也可知,考古學所見的土地包含了水域在內,這才是台灣歷史書寫所需要的角度。

  放大格局來看,其實台灣的人群活動史在整個東亞、東南亞區域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沒有文字的史前時代,台灣曾經是現代人(Homo sapiens)在冰河時期從南亞向北移動的重要交通孔道之一,所以不只在台灣本島,也在澎湖海溝留下了當時哺乳類動物以及人類的化石。冰河結束台灣海峽形成以後,南島民族的祖先在台灣移入移出、演化發展,更是世界人類活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樂章。今天廣布在島嶼東南亞和大洋洲的南島民族,或多或少都和台灣有著密切的關連,更重要的是,這些人群都沒有文字,但不表示他們就沒有歷史。歐洲人從一九八○年代即開始關注沒有文字歷史記錄的人群(例如Eric R. Wolf在一九八二年所寫的《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Europe and the People Without History),主張超越西方描述歷史的方式,考慮到西方和其他群體如何共同創造全人類的歷史,而不再自滿於只是書寫得到勝利者或菁英的歷史。

  遺憾的是,台灣至今似乎仍徒具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形式,而沒有建立起文化資產保存維護的「哲學」,主其事的文化資產官員無法說明文化資產究竟和國家的主體建構以及歷史書寫有什麼關係,工程開發單位或主張開發至上的官員,更視考古遺址為寇讎,必欲去之而後快!這種情形恐怕是漢人沙文主義的歷史思維,以及獨遵中華文化的教育體系所造成的結果,課綱爭議正說明了,我們的歷史教育最大重點在於漢人如何殖民台灣,以為沒有文字就是沒有歷史,所以才會書寫一部極度缺乏史前或原住民的歷史教科書。受這種教育的國民,不免對於史前時代的人類所留下來的考古遺址或原住民族舊社遺址是無感的。

  考古遺址蘊涵著過去人類生活的珍貴資料,就要在我們這一代的都市發展與公共工程和其他小型建設的過程中,逐漸消失。按照台灣考古遺址的分布地圖,一般人可能會納悶,為何都市發展較早的區域看不到考古遺址的蹤跡?例如台北盆地內部,只剩下幾個日治時期規劃的公園,局部留存著考古遺址,難道以前的人群不住在今天我們認為比較好住的地方嗎?當然不是!日治時代以來,台北盆地內部也有不少考古遺址的紀錄,包括中崙、古亭、萬華、中和、永和、板橋、新莊的平原地區等地,只是這些遺址現在完全不存在,因為都蓋滿大樓建築,或是被道路覆蓋,所以台北的歷史雖然可以利用圓山遺址、芝山岩遺址、植物園遺址把史前文化發展層序建立起來,卻無從得知過往的這群人,他們在台北盆地的親戚住在哪裡,而顯得似乎是孤伶伶地住在盆地裡。

  長期以來,台灣重要的考古遺址似乎都不免於碰到工程就敗陣下來的命運,更別說其他似乎名不見經傳的考古遺址,或者是還未被登錄列冊的考古遺址,幾乎天天都處於破壞危機狀態或搶救狀態當中,偏偏台灣沒有那麼多遺址保護經費也沒有那麼多考古學工作者,只能眼睜睜看著遺址不是遭受工程破壞,就是遭受不守規範的考古工作者的破壞。漢本事件作為二○一六年文化資產的大事之一,忝為事件的關係人,只能說希望這樣的事情不是一個循環發生的因果,而是作為未來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線索。

  本書不同於一般的考古學著作生冷艱澀,將許多人看不懂的學術文字化做大家熟悉的語言,以不同主題說明台灣考古學界最近幾年的工作狀態,最後甚且檢討工程和考古搶救工作的議題,可說面面俱到。由衷建議大家在展讀這本圖文並茂的考古通俗著作時,也能思考這些考古遺址背後所代表的大歷史意涵,一同為建構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哲學而努力。

前言

跟著考古學家遊寶島/陳歆怡


  考古學家就像偵探,能從地層及一堆廢土中抽絲剝繭,描摹出史前人類的生命史與生活環境、文化發展。然而,就像福爾摩斯辦案,靠的是禮帽下的那顆金頭腦,考古學家之異於常人,除了憑藉豐富的經驗與學識,還有對看似平凡無奇的事物的敏感度。

  考古學家的本領

  舉例來說,二○一六年一月,一則社會新聞登上花蓮地方版面,指花蓮市國富十六街民宅在進行下水道工程時,挖出一副接近完好的人骨,嚇得鄰居老太太趕緊去收驚,工程人員立刻以「發現無名屍」報警處理。

  受過台大人類所考古專業訓練的花蓮市文化局科員尹意智猶記,當時他人在外地,讀到這則新聞立刻請同事去現場勘查,果然有重要發現:人骨旁邊有六片粗厚的碎陶片,類似「素面夾砂陶」,且該骨骸採「仰身直肢葬」,研判與花東海岸的靜浦文化有相關。

  然而怎知,警方對「無名屍」的處理有一套規範與流程,即先將遺體暫時冰存,並記錄發現地點、死者身高、衣著、性別等特徵,然後公告三個月,若無人招領則交由市公所收埋。文化局按捺了三個月,才在法醫陪同下,由考古專家採下人骨的犬齒、指骨,送到國外實驗室進行碳十四同位素定年測試,結果確證為距今約一千年前的史前人類墓葬。而後文化局以研究為名,將這具人骨領出,委請體質人類學者邱鴻霖進行人骨整飭與分析,「雖然現場無法擴大進行考古發掘,但這具人骨是一片重要拼圖,只要累積愈來愈多考古資料,我們就有機會知道一千年前的花蓮人的長相身高、健康疾病、飲食、生計模式、儀式習俗等。」尹意智說。

  考古學其實很好玩,研究的內容也與一般人息息相關,不只能更深入認識台灣先民的歷史,也能了解這座島嶼的來龍去脈與滄海桑田。台灣位在海洋和大陸板塊交接的地質構造地帶,自古就是自然災變不斷的環境,史前人類發展出一套順應自然的智慧,才能綿延數千年的蓬勃文化。因此如果考古學家解讀的是地底下的無字天書,這本書應該也是未來世代必須的環境永續備忘錄。

  考古研究報告書與期刊論文都不免枯燥生硬,因此,這本通俗取向的作品,希望能扮演橋梁角色,一方面針對近二十年來台灣的遺址保存議題與重要發現,訪談專家學者,取得第一手研究資料,另一方面透過軟性文筆,結合田野現場照、地圖、歷史影像及史前生活復原圖等多樣視覺呈現,務必使考古議題通俗可親。

  行前需知:台灣史前文化概述

  史前時代本無國界,人群與文化之間的界線也隨著時間及文化變遷而浮動或交錯;對考古學而言,「蘊藏過去人類生活遺物與遺跡的場域」是為遺址,遺址依照時間、空間分布和文化內涵的相似或相異,可以分類集合成幾個遺址群,同一遺址群擁有共同的文化特徵,且存續在特定的區域和年代,可歸納為一個「文化」。台灣由於地形變化劇烈,加上河流高山阻隔,先來後到的古代人群,得以在不同環境裡發展出各具特色的文化。

  台灣自三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直至十七世紀初才進入文字記錄的歷史時代,史前時代久遠而漫長,進入歷史時代的時間比起全世界乃至鄰近的琉球、日本、菲律賓都還要晚,原因有待探究。

  然而,與一般人想像的不同,史前台灣絕非封閉的孤島,文化也非停滯不變,反而工藝精湛善於商業,從事活絡的海上貿易,且部落與部落互通聲息,交流互動頻繁,卻又各擁生活圈,彼此禮尚往來。

  台灣的考古研究對整個亞洲有關鍵意義。由於占據著東海與南海之間的交通孔道,台灣自古就是亞洲大陸文明中心向外擴散的路徑之一,根據語言學的研究,距今五千多年前的台灣大坌坑文化,很可能就是古南島語族往太平洋擴散的始祖(見本書:「尋找台灣最早人類」)。又,自新石器時代中期以來,台灣與環南海地區的人群也有密切的物質、人群與技術的交流(見:「島嶼子民航向世界」)。

  史前文化人群可以說是當代原住民族的祖先,近年考古學家致力於連結與解釋史前時代人群與當代原住民族的關係,也牽動原住民的文化認同與舊社尋根(見:「先住民與漢人交會」)。最後,回到現實社會,考古遺址經常面臨工程開發威脅,需要全民關心。考古發掘後,必須經過整飭、修護、研究的漫長過程,才轉為歷史文化養分(見:「守護全民文化資產」)。

  經典雜誌相信,保存過去,是為了營造更好的未來,也是建立土地認同、永續經營的基礎。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們認識這片土地曾經出現的豐美文化,也更看重考古的價值。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6292880
  • 叢書系列:
  • 規格:精裝 / 208頁 / 16k / 19 x 26 x 2.9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關於學校培優補差工作計劃1 一、指導思想 提高優生的自主和自覺學習能力,進一步鞏固並提高中等生的學習成績,幫助後進生取得適當進步,讓後進生在教師的輔導和優生的幫助下,逐步提高學習成績,並培養較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語文基本能力。培優計劃要落到實處,發掘並培養一批語文尖子,挖掘他們的潛能,從培養語文能力入手,訓練良好學習習慣,從而形成較紮實的基礎和誦讀、寫作能力,以便在以後的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績,並能協助老師進行補差活動,提高整個班級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成績。 二、制定目標: 在這個學期的培優補差活動中,培優對象能按照計劃提高讀、說、寫的綜合能力,成績穩定在90分以上,並協助老師實施補差工作,幫助後進生取得進步。補差對象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做好,成績有一定的提高,爭取在畢業測試時取得較好的成績。 三、定內容: 培優主要是繼續提高播音班學生的誦讀能力和編導班學生的寫作能力。介紹或推薦適量影視片資料,讓優生擴大學習面,攝取更多課外知識,多給他們一定的指導,以期在寫作中能靈活運用,提高寫作水平,定時安排一定難度的練習任務要求他們完成,全面提高專業影視評論寫作能力。 補差的內容是教會學生敢於寫作,會寫作,安排比較基礎的內容讓他們掌握,寫影視評論至少能寫得出,可先布置他們摘抄、仿寫,後獨立完成,保證每個後進生有話可說,有文可寫。訓練後進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堂上創造情境,讓後進生嘗試說、敢於說、進而爭取善於說。 四、培優對象: 播音班: 段亞文、蘇洋、呂文娟、聶怡軒、吳佳瑩、李敏、梁璐婷。 編導班: 吳佳瑩、李敏、段亞文、蘇洋。 五、補差對象: 播音班: 李海陽、謝輝、仁露苗、代蒙蒙。 編導班: 李海陽、謝輝、梁璐婷。 六、主要措施: 1、課外輔導,利用課餘時間。 2、採用一優生帶一後進生的一幫一行動。 3、請優生介紹學習經驗,後進生加以學習。 4、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後進生。 5、對後進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優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並安排課外作品閱讀,不斷提高誦讀和寫作能力。 6、採用激勵機制,對後進生的每一點進步都給予肯定,並鼓勵其繼續進取,在優生中樹立榜樣,給機會表現,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成功感。 7、充分了解後進生現行學習方法,給予正確引導,朝正確方向發展,保證後進生改善目前學習差的狀況,提高學習成績。 8、重視中等成績學生,保持其成績穩定和提高。 9、必要時與家長聯繫,協助解決後進生的學習問題。 關於學校培優補差工作計劃2 為了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堅持做好培優補差工作顯得非常重要,根據學生課堂表現和我校實際情況,特制訂本學期培優補差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不同的,因此培優補差是教學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發展,體驗學習的快樂,進步的樂趣,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體現因材施教,量力性原則在班級中挖掘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好拔尖補差工作,從而讓優生更優,差生不差。共同成長、共享快樂。 二、弄清學生情況,做到有重點、有針對性。 本學期我所帶三-六年級共十五個班級的美術課,根據上期學生的學習情況,要搞清學生學習基礎,做到對培優補差工作心中有數, 三、紮實做好培優工作 。 1、成立課外興趣小組,通過活動進行培優。對於優良學生在時間上把好關,然後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來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逐步提高優良學生的學習成績。 2、做好學生的「補差」工作 有些學生對形體造型能力天生弱勢,只有培養了他們的興趣,使他們喜歡生物課,才能使們他的學習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從「差」變「優」。 四、採取的措施: 1、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潛能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是一時的貪玩或不感興趣,有的是家庭困難學習工具不全,所以,作為老師首先應該幫助他們分析查找落後的原因,然後對癥下藥,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樹立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再根據具體情況把比較差的弱項補上去。 2、教會他們正確的學習方法,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多給孩子們展示的機會學習的效果就會比較好。 3、專項訓練。訓練中選取潛能生普遍的弱項進行專項訓練,訓練中讓優秀學生髮揮幫帶作用,要求學生課內完成作業,並及時講評。 4、堅持不懈地關愛潛能生。多鼓勵少批評。潛能生普遍自信心不強,學習生活習慣無規律,所以在教學工作中必須多關愛他們,多鼓勵他們,多和他們談心。只要發現他們有進步,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也要及時表揚他們,鼓勵他們再接再厲。只有主觀積極性調動起來了,才能更好地發揮他們自己的潛能,使他們很快地步入中等生甚至是優等生的行列。組織互助小組進行幫助。組織互助小組,舉行一幫一活動,對生活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幫助。 20xx-20xx年度第一學期培優補差工作總結 吳運愛 轉眼間,本學期就要結束了。是該靜下心來好好回顧一下本期的培優補差工作情況了。 本學期,我依然擔任高三年級3、7班的生物教學工作。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我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接受了下來。領導既然如此信任的將六個班級的教學任務交給了我,那麼,我就決不能辜負領導的一片希望,我一定要把這幾個班級的教學成績提上去。 當然,想讓這兩個班級的學習狀況齊頭並進的發展,是不太現實的。一方面,涉及的班級較多,另一方面,涉及的學生也較多。每個班級的學生的學習狀況都很不均衡,想讓所有的學生都同時進步,確實有一定的困難。在每個班級中,都有部分優等生在課堂上表現的「吃不飽」,而還有大量的後進生「吃不著」。因此,面對如此不均衡的學生,採取統一的教學模式授課,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因此,在本學期的一開始,我就估計到了這個問題。在課堂上或課下,我特別關注學生的一舉一動。沒用多長時間,我就基本上摸清了每個的學生的學習程度和學習狀況,這些為我在課堂上採取靈活多變的教法提供了有利的依據。 面對那些優等生,我經常鼓勵他們不要安於現狀,不要只在自己班級中比較,要走出去和其他班級對比,和其他學校對比。在課堂上,我給他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較深的問題,由這些學生來回答,而最基礎的問題則留給那些後進生來回答。這也就解決了優等生「吃不飽」後進生「吃不著」的問題。 其實,後進生的問題最突出和明顯,其心理工作也最難做。從一開始,我就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同這些後進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我發現,這些後進生並不笨,比我們想像的聰 明多了,只是有些同學的思想有些偏激,經常把自己同老師放在對立面上,對老師的授課持敵意態度,經常帶著情緒或煩惱上課。試想一下,帶著一定的心理壓力去上課,聽講的效率會提高嗎? 後進生擁有這樣的心理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說家庭的因素,也可能是學校的因素。作為任課老師,我經常為此類事件同任課老師或其家長進行交流,希望找到突破口,把學生重新拉回學習的主陣地上來。 面對某些後進生,我一次又一次的批評教育和心理輔導,可是他們卻無動於衷,我真的很想放棄,可又一想,如此放棄,豈不太不負責任了,一定要堅持下來。當我看到在自己的鼓勵下,一些後進生有了明顯的改變之後,我的心理上有了一種成就感,有了一絲安慰,總算自己的辛勤付出沒有白費。 後進生的轉化工作是長期而又漫長的過程。我會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繼續著這些平凡的工作,我要讓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在教育中閃光。 關於學校培優補差工作計劃3 為順利完成本學年的教學任務,提高本學期的教育教學質量,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學校工作目標,除了認真備課、上課、定期評定學生成績、優質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外,應採取課內外培優措施,制定培優計劃,以高度的責任心投入到緊張的教學及培優補差工作中,力爭取得好成績。 通過這次的半期測試進一步了解到班上學生的情況,制定出培優補差計劃 第一步深入了解基本情況,學生情況分析:綜合素質、學習態度、學習方法。 第二步制訂培優補差目標,對於優秀生學習的主要目標放在能力培養和數學素養上(分析、解決問題遷移能力,而學困生的主要目標是放在基礎知識掌握和基本能力上。 第三步培優補差基本思路及措施: (一)思想方面的培優補差。 1.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經常和學生談心,關心他們,關愛他們,讓學生覺得老師是重視他們的,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了解學生們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等。從而根據學生的思想心態進行相應的輔導。 2.定期與學生家長、班主任聯繫,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家庭、生活、思想、課堂等各方面的情況。 (二)有效培優補差措施。利用課餘時間和第六節課,對各種情況的同學進行輔導、提高,因材施教、對癥下藥,根據學生的素質採取相應的方法輔導。具體方法如下: 1.課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訂正,優等生解決難題。 2.安排座位時堅持好差同桌結為學習對子。即兵教兵。 3.培優補差過程必須優化備課,功在課前,效在課上,成果鞏固在課後培優。培優補差儘可能耗費最少的必要時間和必要精力。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備好練習,才能上好課,才能保證培優補差的效果。實踐操作與課本內容相結合,遊戲激趣,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習題講評要增加信息程度,圍繞重點,增加強度,引到學生高度注意,有利於學生學會解答,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變通性。 4.每周進行一次測試周考,每月進行一次月考,建立學生學習檔案。 (三)在培優補差中注意幾點: 一、不歧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不縱容優秀的學生,一視同仁。 二、根據優差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方案,比如優秀生可以給他們一定難度的題目讓他們進行練習,學困生則根據他們的程度給與相應的題目進行練習和講解,已達到循序漸進的目的。 三、經常與家長聯繫,相互了解學生在家與在校的一些情況,共同促進學生的作業情況,培養學習興趣,樹立對學習的信心。 四、對於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要及時地檢查,並做出評價。 五、不定期地進行所學知識的小測驗,對所學知識進行抽測。 六、要講究教法。要認真上好每一節課,研究不同課型的教法。如上複習課時,要把知識進行網絡,把知識進行列表比較,把知識系統,便於學生掌握;上習題評講課時,做到既評又講,評有代表性的學生答題情況,講知識的重點、易混點、熱點及考點。 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優生率。 關於學校培優補差工作計劃4 為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學任務,提高本學期的教育教學質量。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圍繞教學目標,除了認真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定期檢測學生成績,優質完成每一節課的教學外,採取課內外培優補差措施,制定此計劃,以高度的責任心投入到緊張的教學及教學工作中,力爭取得較好的成績。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思想,培養拔尖學生。發揮優生的優勢,開展幫困活動,鼓勵他們重新。對於學困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ザ嘀馗椽ピ謔熗返幕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 一、學生情況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162人,從學習情況及知識技能掌握情況看,大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學習目的明確,上課認真,作業能按時按量完成,但也有少部分學生如袁智平、袁家樂、嚴風怡、殷鉅豪、殷軍高、袁文森等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態度欠端正。因此本學期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外,我準備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上下功夫,通過培優輔差的方式使優秀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潛能生得到較大進步空間。通過生活實際的情境創設,來讓學生感受學習英語其實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二、主要目的: 1、全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使學生轉變觀念,認真學習,發展智力,陶冶情操; 3、讓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勇氣,克服自卑的心理; 4、在學生中形成&;ldquo;趕、幫、超&;rdquo;濃厚的學習氛圍,使每個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 三、主要措施: 對於差生主要引導他們多學習,多重複,在熟練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學習態度的轉變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氣。優生要鼓勵他們多做創新的事情積極參加校組織的信息技術興趣活動小組。 1、摸清學生的學習基礎,重點嚴抓學生的書寫習慣。 2、認真備好每一次培優輔差教案,努力做好學習過程的趣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 3、加強交流,了解潛能生、優異生的家庭、學習的具體情況,儘量排除學習上遇到的困難。 4、溝通思想,切實解決潛能生在學習上的困難。 5、堅持輔潛工作,每周不少於一次。 6、對自己班級的優等生與後進生的確定要謹慎,特別是潛力較大的學生,應安排重點輔導。 7、認真確定輔導對象,堅持每周至少2次的輔導,輔導要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對每次輔導的內容要做好記錄。 8、請優生介紹學習經驗,差生加以學習。 9、課堂上創造機會,用優生學習思維、方法來影響差生。對差生實施多做多練措施。優生適當增加題目難度。 10、作業練習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兼顧提優補差。 四、預期效果 培優預期效果,通過培優工作,爭取使這些學生的知識更拓展,閱讀和寫作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及應試能力全面提高。輔差預期效果,使學生端正學習英語的態度,提高英語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力多學些知識,爭取現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學期我們將進一步發揮自己的潛能,在不斷的實踐和學習當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提升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覺悟性。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yyBPnOe.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43297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大雅淺眠或多夢中醫推薦霧峰自律神經失調看什麼科豐原長期頭暈治療中醫
霧峰恐慌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龍井睡眠障礙中醫推薦 治療效果不錯的中醫診所西屯焦慮不安看什麼科 北屯白天賴床睏倦看什麼科 用藥會了解病人生活作息的中醫診所大里頭部發麻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南屯消化功能異常改善中醫診所 ptt推薦的中醫診所北屯瞳孔擴張或收縮治療中醫 西屯睡眠障礙看什麼科 用藥會了解病人生活作息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bv2fzwv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